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诗佳句描绘的大美图景正在房县大地上喷薄绽放。千里房陵花团锦簇,诗酒之乡绿浪滚滚,“生态房县”魅力尽显,正成为秦巴深处最为璀璨的明珠。
以“绿满房县”行动为推手,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让绿色生态成为经济发展的“金矿”,脱贫富民的“金碗”,房县唱响了生态富民的天籁之音,也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大手笔写就大文章
——“绿满房县”目标提前实现
忙借东风放纸鸢。早春时节春光正好,房县抢抓时机植树造林,扎实推进“绿满房县”行动。“绿满房县”行动开展以来,截至笔者发稿时,共完成各类植树造林13.42万亩,占省下达计划任务3.33万亩的403%。其中,今春巩固“绿满房县”成果已高标准造林2.75万亩。在房陵群山间写就了好大一篇绿色文章,切实让“绿满十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和产业生态富民的发动机。
近年来,房县始终坚持“应绿尽绿、栽满栽活”,突出重点区域荒山荒地造林、通道绿化和绿色示范乡村建设,“绿满房县”行动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全域造林夯实基础,重点区域荒山荒地造林全覆盖。坚持专班施工,密集植树,大苗造林,封禁管理,四季常绿标准,柏树、女贞、红叶石楠等常绿、彩叶树种针阔混交,完成城区、园区、库区等荒山荒地造林7.74万亩。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3平方米。
突出重点增添亮色,通道景观绿化异彩纷呈。着力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通道景观,四个高速路出口,城区南宁路、诗经大道,谷竹、十房高速和209、346国道栽植补种大规格女贞、红叶石楠、栾木、银杏、桂花、樱桃、枇杷等景观树107.1万株,折合面积2.83万亩,打造半岛湾公园、七河公园等景观小游园10多处。
生态福祉因势利导,绿色示范乡村创建大提速。全面开展集镇绿化、村庄绿化、四旁植树活动,让森林入村、绕路、依水、围田,在集镇、村庄栽植乡土特色树种、小杂果100多万株,折合面积2.85万亩,全县“省级绿色示范乡村”总数达到33个。2017年,房县力争在竹房城镇带沿线新增一村一景、一镇一貌的绿色示范乡村15个,绿化面积600亩。
大空间做成大产业
——创新思路产业做大做强
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可房县硬是在这小小的樱桃身上做文章,探索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为“绿满房县”添上了一抹灵动的红色。
在“绿满房县”建设进程中,房县不仅加大力度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路,更在植树造林的同时注重景观打造和林业产业发展。房县城关、红塔等乡镇气候、土壤适合樱桃生长,群众有种植樱桃的传统,该县因地制宜引导樱桃种植,让这种既可以赏花又可以结果的树木成为生态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富民的主力树种之一。
2017年,房县提出把小樱桃做成大产业,打造城郊“花果山”,带动融合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计划以城关镇的八里村、晓阳村、温泉村为中心,辐射花宝、联观、白土、炳公、三海建成八里樱桃片区2500亩;以红塔镇的李湾村、党湾村、马栏村为中心,建成李湾樱桃片区1000亩,辐射红塔六谷村、油坪村、塘溪村、谢湾村、古桥村、付畈村、营盘村和白鹤解湾、孙家湾、长龙为扩展区,面积4500亩;以军店镇中村村为中心,下茅坪村、向湾村为扩展区,建成中村樱桃片区2000亩。
把小小的樱桃做成大大的产业,既美化了生态,又拓宽了富路,房县林业产业正是这样这样一步步“做大做强”。除大力发展樱桃产业外,该县核桃、庭院园林、林下开发、苗木产业等齐头并进,把发展产业、增加林农收入作为首要任务,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统筹实施长效林特基地和速效增收产业工程。
核桃产业效益提升。2016年,谷竹、十房高速和竹房城镇带“两路一带”沿线新建核桃基地3万亩(其中: 500亩以上片区规模基地12个,面积0.7万亩),占计划1万亩的300%,全县核桃基地总面积达51.6万亩。以管理提档、挂果见效为目标,全县兴办50亩以上核桃示范基地20个,新培植户均10株以上的庭院核桃示范村50个,核桃产量达到4000吨,产值8000万元。
庭院林园实现突破。该县立足区域自然条件,以无偿供苗的方式,扶持5000多户贫困户在房前屋后、田边路边园边栽植核桃、七叶树、樱桃、柿子等经果树30万株,发展庭院小果园、小药园1万余亩。
林下开发势头强劲。该县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整合产业扶持政策,大力推行林下复合种养模式。全县发展林药、林菜、林菌、林果、林草等套种基地37万亩,林下养殖林麝、梅花鹿、孔雀、大鲵、猪、鸡、蜂等153万头(只、羽、尾、箱),实现产值11.5亿元。神农本草、伟丰中药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苗木产业形成规模。房县坚持市场化经营,社会化育苗,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管理,着力构建“企业引路、大户主体、农户跟进”的集群育苗模式,实施“一年与多年生苗木花卉互补、短期增收与长效品牌兼顾”的多品种经营,全县年大田育苗1.2万亩,占市下达计划9000亩的133.3%,其中容器育苗40万袋,占计划的100%。
大步走实现大跨越
——林业管改工作稳中求进
发展林业,三分造,七分管。造林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房县始终把森林资源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抓重管。通过严管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木材加工经营运输,严查涉林违法犯罪案件等举措,守护森林健康。
同时,牢守“生态红线”,强化林政资源管理,杜绝乱砍滥伐、乱采滥挖、非法运输、非法经营(加工)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为建设“生态房县”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切实加强木材采伐经营和林地征占用管理。坚持限额和凭证采伐制度,严把伐前设计公示、伐中现场监督、伐后检查验收三关,加大山林巡查力度,强化路途检查和市场稽查,杜绝乱砍滥伐现象。严格执行先批后占制度,认真清理整顿不批即占、少批多占行为,杜绝违法征占用林地现象发生。二是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宣传打击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林政资源政策法规的宣传,重点做好林木采伐管理、木材加工经营管理、木材运输管理、森林保护等方面的宣传,依法打击破坏森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进一步加强木材运输、加工、经营管理。进一步抓好对木材加工企业的监管工作。加大力度对各木材加工(经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严肃处理违规收购或不具有合法来源木材及货证不符的行为。设立流动检查站,切实加强对非法运输木材的依法查处力度。
在加强森林管护的同时,房县国有林场改革走在前列。房县原有7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60.59124万亩。该县紧紧围绕“两保两转、一剥离五结合”目标,着力先行先试,在全省、全市率先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攻坚。至2016年10月9日,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初步实现“五项改革目标”。一是林场“三定”到位。整合重组后的6个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核定林场职工事业编制,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职责。二是社会事务剥离到位。原6个国有林场代管的15个行政村,10023人,20.84万亩集体林地,0.56万亩耕地,以及所有社会管理事务,全部按照“尊重历史渊源、建制保持不变、让利于民于村、就近就地移交”的原则,移交给乡镇。三是经营机制创新到位。着力森林增面积、增蓄积、增覆盖,加强资源管理;着力提高运营效益和经济效益,组建成立诗经园、柳树垭等两个森林生态旅游机构,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大力推进林下立体开发,发展林药套种、林菜套种、林菌套种基地1000亩,林下养殖鸡、蜂、猪等1万余只(箱、头)。
因绿而兴,因林而福,房县通过书写林业新篇章,带动全域大发展,让绿色成为县域本色、发展底色、民生亮色,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助推发展和实现跨越的基础性工程,谱写出生生不息的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