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房县爱国商人捐战机

2017-12-07 09:17  

傅亦悦

《中央日报》刊登的傅亦悦捐献战机消息。

傅觉轩的孙子傅培刚的全家福。

在房县县城,提起傅觉轩,不少长者都有印象:“他啊,可有钱了!他不光有钱,还是一位大善人。”若问起年轻人,许多人会说,听老人讲过,他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房县最有名的富商。令人称颂的是,在抗战时期,他主动向政府捐献了一架战机。

  ■文、图/记者 章新俊通讯员 傅必学

  一篇报道引来傅觉轩后人

  今年11月8日,房县公安局民警傅伟在家族QQ群里发消息说,傅亦悦的后人傅培刚从武汉回房县了,并留下一个电话号码。

  原来,去年10月17日,本报A16版刊登了长篇报道《他的报告首揭神农架神秘面纱》,介绍 70多年前,房县人傅亦悦参与了神农架科考活动,并撰写《神农架考察报告》,首次向世人揭开神农架原始森林的神秘面纱。傅亦悦后人在网上看到报道后专程赶到房县,想了解父亲以前更多的故事。

  通过沟通,记者获知了一条消息:傅亦悦不仅是早期的科考者,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者,曾经向国家捐献过飞机。

  根据这条线索,记者多方打听,终于在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十日的《中央日报》上发现了《傅亦悦献机一架》的报道。报道中介绍了1939年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傅亦悦为抗击侵略军向国家慷慨解囊。

  不过对于这则报道,房县老人傅大奇提出质疑:他们家族流传的故事是,抗战时期捐献战机的人应该是傅觉轩,即傅亦悦的父亲。

  捐献战机的人究竟是谁?是傅亦悦还是傅亦悦的父亲傅觉轩呢?记者多方求证,谜底终于揭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和傅觉轩的创业故事有关。

  白手起家生意越做越大

  离房县县城东门不出百米远,有一栋坐南朝北的两层十六间铺面房,外墙砖砌的墙柱棱角分明,粉白色的墙壁斑驳陆离。1949年前,这里便是东关商人傅觉轩的商铺,1949年后属于房县生产资料公司门市部。《傅亦悦自述》中记载,“傅觉轩,名梁楹,生于公元1886年,号觉轩,房县城关镇东关人。”傅觉轩的父亲,人称“傅四爷”,是土生土长的东关人,早年住在东关背后的偏僻巷子里,三间干打垒的土墙房破烂不堪。傅四爷无田无地,就给儿子起名“梁楹”,寓意将来儿子能过上丰足的生活。傅四爷一家四口人,起早贪黑打豆腐,日子过得清苦。

  傅觉轩的童年是在困苦中度过的,由于没钱只读了4年私塾。15岁时,他到西街钱铺当学徒,18岁学徒期满,就在东门口摆肉案子挣钱。

  傅觉轩是一位很有眼光的生意人。有一天,他听邻居说老河口的桐油价高,贩卖桐油能赚大钱。于是,他立即停下肉案子生意,与邻居一块贩桐油。

  当年房县桐油产量高、质量好,每桶收购价54元,运到老河口能卖到160多元。剔除成本和脚力钱,每桶净赚五六十元。傅觉轩跑了几趟尝到甜头,越跑越有信心。第一年,他收购桐油1000多桶,净赚6万多元。几年下来,共计赚了100多万元。

  傅觉轩在贩卖桐油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生意人,发现做木耳生意也很赚钱。他在房县东关街租店开铺,贩卖桐油和木耳,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924年,38岁的傅觉轩把生意做到汉口和上海。他联合朋友周德臣、贺吉阶等人在汉口开商行,把房县木耳销往汉口、上海,又从上海和汉口购回糖、盐、布,用船送到老河口,请挑夫运回房县销售。

  1926年,傅觉轩购置良田1400多亩,还在东关新建商铺十六间,前街后库,内设客房、客厅、厨房一应俱全。当年汉口的生意进账不算,每年光收取租粮达六百多石。

  父子同心为国献战机

  尽管生意越做越大,傅觉轩却发现读书少缺乏儒雅风度,而且免不了碰壁,于是决定好好培养儿子。

  傅觉轩的儿子乳名叫壬林,后取名荣光。当时房县学堂不多,加之他忙于生意,没时间管儿子上学的事情,傅荣光7岁时才到学堂念书。为了培养儿子成才,他先后请了很多私塾老师。1935年,傅荣光小学毕业,傅觉轩把他送到武昌念书。

  傅荣光非常聪明,在武汉文华中学只读了一学期,就要求父亲给自己找一个好老师。傅觉轩慕名找到有名的黄先生,请他给傅荣光补学英数理等科目。通过名师授课和自己的刻苦学习,傅荣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华大学中文系,改名叫傅亦悦。

  七七事变后,中国转入全面抗战,日军飞机不断轰炸,傅亦悦只好休学回武汉。当时傅亦悦才18岁,傅觉轩答应让其回到房县躲避一段时间,傅亦悦就随父亲的朋友周德臣一道回到房县。

  1938年,傅亦悦在国民党房县政府谋了一份工作,次年担任房县建设科科长。1939年日军占领武汉,傅觉轩在武汉的生意做不成了,只好乘船回到房县。当时日军攻占了老河口,沿途炮火连天,到处满目疮痍,傅觉轩历经困难绕道回房县。

  回到房县后,傅觉轩看到街上到处都是游行的民众,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国家,他也想到自己应该如何支援抗日运动。此时,已是政府官员的傅亦悦看到父亲归来特别高兴,就将全县掀起的抗日活动讲给父亲听。傅觉轩听后,决定向政府慷慨解囊支援抗日。他立即从商铺抽出资金,由傅亦悦上交给国家。

  很快,傅亦悦捐献一架战机的事情传开,记者立即写稿,从老河口电传至《中央日报》。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十日,《中央日报》刊登了《傅亦悦献机一架》消息,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

  乐善好施获社会颂扬

  傅亦悦只是一名科长,怎么会有那么多钱捐给国家?尽管报道只字未提傅觉轩,明眼人都知道,出资的人一定是他的父亲傅觉轩,只有他才有这个经济实力。傅觉轩的义举引起房县各界的高度关注,他成了房县的爱国富商。

  傅觉轩富裕后,不忘房县受难民众,因为他也是穷人出身,知道穷人的难处。每到三月青黄不接时,他会想尽办法接济饥饿贫民。一旦他碰到讨饭的人,从不吝啬,不是送米就是送钱,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当时日军攻占了老河口,房县街头流落了很多从汉口、襄阳、谷城一带逃难来的人家。白天,难民们沿街乞讨;晚上,就睡在街边屋檐下过夜。傅觉轩十分同情他们,找来厨师和帮工,在西门河边搭建舍饭棚,每天煮饭接济难民。

  持续接济穷人,加上社会动荡,傅觉轩有些吃不消了。他想,难民太多,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去找房县社会救济院院长丁笏卿出主意。丁笏卿曾任国民党皖赣某团参谋长,退休回房县后担任社会救济院院长。他听说傅觉轩喜欢做善事,就毫不犹豫地答应支持。

  后来,傅亦悦多方做工作,1939年3月6日,房县召集全县商人富户开动员会。会上,任命傅觉轩为房县社会救济院副院长,负责抗日救援捐赠工作。

  在傅觉轩的带动下,房县商人纷纷捐钱捐物救济难民,准备抗战物资。

  除了捐飞机,傅觉轩的乐善好施更是出名。1940年3月,他出资8万元兴建东关初级小学,让贫穷的孩子也能读书。他对街坊邻里关照有加,遇上饥寒交迫的,主动接济;邻居病逝,没钱买棺材安葬,他会伸出援手。

  此外,房县商人傅永亮曾撰文记述了傅觉轩的事迹:“觉轩幼年读书,长而经商,业绍陶朱。经营帷幄,一旦致富,良田万倾……当斯时也。在他人之上,将必有纷华靡靡之音,而轩则不然,施米施衣,以济贫困,施田产以建学校,舍棺木以葬贫乏,种种善事,慷慨乐输,总以心平气和,有若无,实若虚,不矜不骄之态,其眼界之宽,知识之明,气量之宏,诚所难及耳!”

  1958年8月,傅觉轩去世,享年七十岁。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