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张湾供给侧改革推动精准扶贫一瞥

2017-12-19 09:08   秦楚网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庹海波 通讯员 陈刚 报道:12月15日,记者从张湾区扶贫办获悉,该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村民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产业,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发展、群众脱贫”目标。

草莓园圆“致富梦”

“过去种粮食,一亩地除去化肥、种子等支出,一年能赚1000多元钱。若是遇到恶劣天气,就不指望赚钱了。”近日,记者在张湾区黄龙镇鲍湾村采访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昌顺介绍说。

鲍湾村坡多地少,如何带领村民致富?该村引进企业,流转村民100多亩土地,建设99个草莓大棚,引导村民通过种草莓增收致富。

如今,该村55户贫困户中,有39户通过土地流转、到园区打工等形式成了草莓采摘园的“股东”。草莓园运营以来,迎来游客10万多人次,实现收入400多万元。还有不少村民在园区周边开办农家乐,卖鸡蛋、香菇、土猪肉等土特产,实现增收致富。

“从种植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作物,到种植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草莓园帮村民实现了‘脱贫梦’。”黄龙镇党委书记任卓说。

“黄金果”促快增收

“本地猕猴桃5元钱一斤,而西沟乡沙洲村猕猴桃15元一斤。同一区域,为何价格相差这么大?”记者咨询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曹仁清。曹仁清说,沙洲村种植的猕猴桃是从新西兰引进的优质品种“黄金果”,个头大、口感好,所以价格高。

猕猴桃被誉为“维生素C之王”,备受消费者青睐。“市民需要高档水果,而本土水果难以满足市民需求,我们就引进新品种,实现种植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曹仁清说。

瞄准市场需求,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带来的是双赢。“后年猕猴桃全部进入盛产期,按亩均收入3万元计算,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超万元,我们有信心摘掉‘穷帽子’。”谈起沙洲村猕猴桃产业发展,曹仁清信心十足。

旅游业拓致富路

柏林镇白马山村坐拥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一的白马峰,山上有文化遗址36处。

2014年,市人民检察院驻白马山村工作队按照全域旅游思路,帮该村新建登山游步道、停车场、演艺文化广场、观景台等,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旅游业。工作队还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帮助该村拓宽通村路、环山旅游路,打通区域循环旅游公路,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交通条件。

“有了环山公路、游步道,节假日来村里游玩的市民变多了。”柏林镇党委书记杨如亭说,完善村里基础设施,既能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又能促进旅游开发。现在,山变美了,人气变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