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城关镇三海村:“海陆空”产业奔小康

2019-09-12 17:08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柯勇 报道:秋高气爽,走进全国文明村房县城关镇三海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小洋房,一条条宽阔通畅的入户路,一片片散发着蟹、酒、果香气息随风的家庭农庄及产业园,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敞亮。其发展秘诀在哪里呢?仲秋节前夕,笔者走进实地一探究竟。

资源得天独厚,如何激发群众发展热情,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呢? “要不是想千方设百计发展绿色产业,哪里会有现在的好光景。”三海村党支部书记陈伦林介绍说,近年来,三海村因地制宜发展“养生态蟹、做生态黄酒、育生态果”三大主导产业,呈现“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格局,如今老百姓的钱袋鼓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就连精气神都高昂起来了。

“水中”产业“活”起来

“目前基地里投苗8000只,预计今年产值在40万元。”“这些螃蟹都要寄往外地的,蟹捆扎好后就直接打包装箱,马上送往附近的物流配送点。”苏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张秋容边忙乎边介绍说。

在鄂西北腹地房县,养殖大闸蟹是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但张秋荣却想做第一个养螃蟹、吃螃蟹的人。为了让大闸蟹在房县三海村“安家”,城关镇党委、政府将张秋荣的大闸蟹水产养殖基地作为重点扶持项目。2018年底,张秋荣从江苏请来大闸蟹养殖专家,从挖塘垫土、种植水草、水质调肥再到放蟹喂养,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培训。

张秋容养殖大闸蟹事业取得了成功,他不忘带动当地村民一起致富。目前他已注册成立苏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水产养殖户7家加盟,直接带动20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据悉,下一步三海村结合良好水资源,用足政策,全力支持扩大养殖(蟹、虾、鱼)规模,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使各地的游客都能来现捞现做现品尝更多水产品,带动老百姓持续增收奔小康。

“地上”产业“动”起来

三海盆景

黄酒香迎路客

“老板,你这盆蚊母很不错,多少钱?”陕西游客刘先生开车路过三海村,被摆在路边的十几株盆景吸引,老板娘谢梅赶紧迊上去打招呼。

一番交流后,盆景生意没谈成,但谢梅把刘先生引进土特产店,卖出几盒香菇、木耳和20斤黄酒。“我还把微信二维码印在名片上,顾客以后需要什么特产,只需微信沟通,我直接发快递。”

谢梅算了一笔账,开张快一年了,黄酒卖出近万斤,香菇等特产卖了2万多元,再加上卖盆景的收入,每个月能赚5000元。“这不,随着网上客户越来越多,有时自家农特产卖完后,还帮邻居们销售农特产。”谢梅信满脸笑容地说。

用活政策乘东风,找准时机助脱贫。三海村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间,打造庭院经济走廊、花木景观带。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一户一景的办法,把上级惠农政策当“药引子”,使80%的农户拥有了庭院经济,90%的农户加入绿色经济。据统计,全村发展大小农家乐33个、奇石农家31个、盆景农家42个、根艺农家11个,仅黄酒农家就达340户,年产酒洑100万斤,创收100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70户,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

“空中”产业“火”起来

农场

三海新型农民陈运林葡萄架下话振兴

“每年3月到8月,采摘游客几乎不断档,前几天,第一、二、三期桃子、葡萄成熟,通过电商到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70多单,收入4万多元,进场采摘收入也达5万多元。农场里种的水果,都是嫁接的新品种,果实饱满多汁,味道甘甜,供应不求,预计年底产值在300多万元。”三海村运林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场主陈运林说。

2015年底,陈运林成立家庭农场,流转210亩土地,种植优质水稻和特色瓜果。他家一共建了16个大棚,从外地引进蜜桃、甜柿、冬枣、冬桃、葡萄等10多个品种,发展观光采摘游。

陈运林表示,今后将着力把家庭农场打造成服务功能完善的休闲场所,让游客在这里吃农家米饭、喝原汁黄酒、摘生态水果,力争带动更多村民就业,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近年来,农场每年给予32户贫困户租金+就业收入,同时辐射带动周边81户农户200多人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目前,三海村种植核桃、葡萄、蜜桃、冬枣等水果品种达2000多亩。同时涌现出种植大户30多户。引进北京农科院猕猴桃产业,一期100亩已按技术要求进行了种植;二期预计再发展100亩,该产业已带动30多户贫困户稳定就业。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