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宝石村:褚河蝶变,带来恬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2019-07-15 16:47  

“一喊听得见,走拢要一天,下坎又爬坡,还要打黑摸。悬崖种庄稼,翻山背水喝。出门穿衣裳,在家偎火窝,吃的包谷糊,烤的疙瘩火。”

1989年的纪录片《褚河贫困的思考》记录下了这一切,作为土生土长的褚河人,房县中坝乡宝石村党支部书记黄继明对当年的贫困状况仍然记忆犹新,唏嘘不已。

现在,褚河、麦浪与宝石合并,统称宝石村,是中坝乡最偏远的村。在精准扶贫的浪潮中,在新褚河人的努力下,褚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殖棚圈里猪肥牛壮,小羊羔撒欢蹦跳;产业基地里的烟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大片大片的玉米,果实累累、绿的透亮;一幢幢搬迁楼房白墙灰瓦,错落有致……昔日的穷山窝,变成了一步一景、恬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而这正是村党支部带领当地人民群众,甩开膀子、战胜贫困的真实写照。

建强支部,重塑群众信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村党支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是,褚河因为偏远贫穷,原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干部频繁辞职,村“两委”近乎瘫痪。加之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群众矛盾突出,全村不时有群众进京赴省上访,说起当时的褚河,县乡干部一脸的愁容。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要带领群众致富,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困境之下,房县中坝乡党委多次主动联系褚河在外创业的原村干部黄继明,请他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乡党委和家乡父老的真诚感召下,他毅然回到了褚河。2017年,在房县县委的支持下,在全县范围内招聘的两名村后备干部进入“两委”班子。从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及时增强驻村工作队力量。这样,村党支部建强了,帮扶队伍壮大了。

褚河地广人稀,居民分散。上任伊始,黄继明带领村干部开展了“五访五问”活动:访困难户、低保户,问衣食冷暖;访上访户、意见户,问事情原委;访贫困户,问脱贫想法;访返乡农民工、在外能人大户,问就业现状;访老干部、老党员,问发展良策。经过几轮走访,在征求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后,制定了村扶贫规划,细化了村“四议两公开”办法,党员和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经过两年多努力,褚河的历史遗留问题已逐步消化,一派蓬勃发展的乡村新气象扑面而来。为此,中坝乡党委书记李奎感触很深:“党支部班子调整后,在驻村干部的关心帮助下,褚河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等方面与原来是天壤之别,群众反映说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现在我常回村看看,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在外务工的江伟欣喜地说,“家乡越来越美,我下决心要回乡创业。” 

稳定产业,夯实脱贫基础

没有稳定的产业, 就没有稳定的脱贫

“咱褚河别的没有,就是有山有树,如果这猪放到山里养,成本也低,管理简单,肉质还好,一举多得。”

“咱们这也和神农架大九湖的跑跑猪一样了,回来搞生态养殖,赚钱顾家两不误”。

村党支部书记黄继明耐心的做着褚河在外能人王国海的思想工作,三番五次的劝说,王国海心动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回到褚河发展生态养殖的他,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800头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带动14户贫困户脱贫。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只有发展产业才能拔掉穷根,稳定增收才能持续。”这是黄继明多年在外创业的体会。经过认真调研和谋划,村里制定了《宝石村脱贫发展规划书》,决定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在党支部的支持下,村里先后成立三个合作社,建成了200余亩的烟叶产业基地、150余亩的魔芋产业基地、光伏扶贫电站,此外,大力发展的竹笋产业和养殖业,也为贫困户带来了“真金白银”。今年65岁的贫困户王华友,通过与浙江省安吉县竹笋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仅仅4月份一个月,通过售卖竹笋就增收1万余元。

“在做好‘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今年我们通过产业扶贫、技能扶贫等给贫困户‘造血’,让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人站起来,在家门口富起来。”站在新改扩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门口,黄继明与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孙希林如此谋定。

凝心聚力,倡导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看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也要看“精气神”好不好,只有把扶贫与智志双扶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开展“支部连支部、携手奔小康”活动启动仪式上,房县县委组织相关负责人说。

争当贫困户、婆媳不和、人情风泛滥,一度让褚河远近闻名。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通过扎实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最美家庭”评比等系列活动,让身边事教育影响身边人,逐步让好家风带动形成了好村风。

人情红黑榜,是党支部领导下的红白理事会每月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大力提倡厚养薄葬、喜事简办的新风,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做起,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良之风得到了遏制。

与此同时,每年春节期间村里组织召开外出人士座谈会,鼓励在外能人带回资金、信息、技能,通过传帮带,一批年轻的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崭露头角,视野的开阔、技能的提升,“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想让褚河的“精气神”提起来,不仅要让文明乡风激活一池春水,还要推动村居环境“破旧立新”。为此,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乡村”创建,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硬化村组路、文化广场、垃圾中转站、水冲式厕所......褚河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还挣不到钱。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参加了乡上组织的技能培训,种了20亩魔芋,没事的时候还能到党群中心的文化广场跳跳广场舞,一点不输于城里的生活。”谈到村里的变化,村民周永华脸上满满的幸福和自豪。

谈及褚河的未来,村党支部书记黄继明娓娓道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村党组织要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动员凝聚广大群众,继续发扬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好作风,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村强民富一定会实现。”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