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拆旧复垦的一天

2019-09-22 12:01  

8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乡上召开了“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视频会。会上乡党委书记指出:九个村最大的、共性的短板就是坼旧复垦没完成,拆旧复垦我不能落后。

为了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老人坪村从2015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建档立卡的111户333人进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贫困户搬迁后,留下来的老旧危房就成了村上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视频会后,万峪河乡驻老人坪村领导乡人大主席文士东同志对拆旧复垦又进行了安排部暑:一要心中有数,搞清楚搬迁户拆迁意愿,以便因户施策。二要讲透政策,帮扶干部、扶贫工作队、村干部要挨家挨户宣传政策,面对面讲政策、摆道理分析利弊,讲清楚拆旧复垦政策红线,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三要压实责任,分六组包干推进,强化工作实效。

   分完组后,我再次查看了全村较难拆迁的12户台帐。进一步熟悉情况,梳理问题,谋定和细化动迁方案。特别仔细研判了分给我的户(瓦房沟老唐家),心中霎时一片惆怅。

盛夏的老人坪村,翠绿的山峦、幽静的村舍、沁人的田野,黄油油的包谷、红红的山楂,一幅美不胜收的乡村美景。翌日一早,赶往瓦房沟的路上,呼吸着带清香的空气,笔挺的路不知不觉就翻越了。真切的领悟了世上没有比人还高的山,没有比腿还长的路。

在下山的路上,远远地看见扛着包谷袋的唐富祥。这个老唐,70岁的人了,体力还行,住在中心集镇,但他总是往老地方跑,是“两边占,两边跑”的户。瓦房沟的人有特有的感情纠结,欲迁不舍,故土难离。据说瓦房沟是块养人的宝地,百十亩地7户人家,其它地的人住草房,他们户户住瓦房,瓦房沟因此得名。

我连赶两步来到老唐身边,帮着他把那十几袋包谷扛进了他的老屋。间隙我再次给他做工作:拆除危房就拆除了安全隐患,还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盘活土地,拆的地归你种。小区居住条件好,水,来自大堰山里的泉水,通过水窖引到每家每户。电,又进行过农网改造,非常稳定有保障。路,更不用说,七个一配套(杂物间、菜地、猪舍、网.休闲广场、路灯),多愜意啊,拆迁是红线是党的政策……说着说着老唐心动了,最后真答应了,“拆,我明腾东西,后天你们派人来拆。”

也许是我扛了几袋包谷感动了他,也许是好房子吸引了他,也许别人的房子都拆了鞭策了他,天啦,老唐终于答应拆了,谢天谢地瓦房沟的钉子户终于拔了,今儿个我真高兴。带着喜悦的心情,我连忙赶回村里,报告了老唐愿拆的消息,村书记当即决定组织人手帮他腾房,带上拆房的工具,我们又立马再上瓦房沟。

拆旧复垦,一是拆难,农户不答应,二是难拆,山高路远上不了机械,靠人工费力费时不安全。

活多不用怕,我们人多力量大。在村书记的吆喝下,搬柜子、谷子、桌子,不大一会功夫就腾空了房子。紧跟着上房揭瓦拆椽子,两个小时过去了,只剩光秃秃的墙了。拆墙最麻烦,人工凿墙眼,穿倒链拉。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瓦房沟最后几间老房子灰飞烟灭了。

拆完房子,到稻田旁洗洗手,小憩。稻子快熟了,沉甸甸的低着头。山里的田地都是一块一块的,金黄的稻田一块连一块依山势变化着,很有层次感。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我们只有两把电筒,我们赶紧沿着田埂往回走,每过一块田,总惊飞一阵又一阵的麻雀,原来他们都躲在田里吃谷子哩。今年的稻谷长的特别好,有好收成,这应该是历经辛苦的农民最开心的事。

田间地头的小路曲曲折折,两边的草长的很深,人吧高,路都被覆盖了,扛着、挑着、背着从老唐家拿出来的东西,走不动。只好停下来砍路,就这样走走停停,捱了好久我们摸黑回到了村上。扒拉了两口饭,我们又赶紧开会安排明天的工作。走出会议室,星星点点,夜幕悄然降临了。是忙忙碌碌的一天,也是充实的一天,今夜做个好梦。作者:十堰市水库管理处驻万峪河乡老人坪村工作队  黄斌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