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代世旭 报道:尹吉甫镇沈家湾村位于群山之上。由于坡地多,平地少,过去,村里的精壮劳力都长年在外地打工,三组村民葛邦林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个。然而,多年的外出打拼之后,老葛毅然返回家乡,发展肉牛养殖。不仅自已脱了贫,还带动了村民们增收。
葛邦林今年50岁,2017年以前,一直在山东招远市一家金矿打工,他挖过矿井,干过重体力活。虽然打工时每年挣了一些钱,但由于妻子多病,两个孩子要读书上学,一年下来,手头并不宽裕。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葛返乡创业的想法日渐强烈。
葛邦林说:“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时间越过年龄越大了,钱不好挣了。矿上也不安全,我回来的。”
在外地打工期间,葛邦林看到了许多人通过养牛挣了钱,发了财。2018年,他不再出远门打工,决定在家门口养殖肉牛。他想,自已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放过牛,对牛的生活习性也很熟悉,觉得发展肉牛养殖是很好的项目。
年初,这十多头本地秦巴黄牛生长态势都很好,按照老葛的想法,八头母牛经过一年的繁殖,第二年的数量最起码可以翻一番。
然而,当年夏天,老葛突然发现,两头黄牛出现了食量减退,其中一头出现了不能吃食的情况。这让老葛忧心忡忡。
开始,他以为是因为天气热的原因造成的,只要做好防暑降温,情况就会有好转。后来,他发现一头牛的病情越来越重。用土方法治不好,他只好请来兽医。经过兽医的诊断,认为是肉牛患上了牛口炎。兽医告诉他,这种病是由于牛吃了粗硬的饲料,或者是被谷类作物的芒刺扎伤的口腔,引发了感染。经过治疗,两头黄牛的病情得到了好转,葛邦林终于松了一口气。
看到两头肉牛恢复了健康。葛邦林很高兴,每天都到牛圈里观察肉牛的生长,他坚信,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7月,在一次放牛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了。一头母牛掉进了村里的水窖。老葛想尽办法,想救出这头母牛,但由于溺水时间过长,母牛被淹死,造成直接损失5000块钱。
老葛充分吸取了这次教训,尽量让牛群避开危险的地方。2019年,母牛产下了几只小牛犊,这让老葛很高兴。
然而,在一次放牛时,两头母牛在斗架的过程中,伤及一头未满月的小牛犊,造成了小牛的死亡。
痛定思痛,一次次意外,丰富着老葛的阅历,也让他积累着养殖经验。2019年,葛邦林的汗水换来了收获。
葛邦林说:“我去年出栏了9头,毛收入十三四万元,净钱有七八万块钱。“
看到自已的劳动换来了回报,老葛信心满满,他计划扩大养殖规模,走规模养殖之路。然而,要想实现规模化养殖,必须要建设标准化牛栏。同时,交通必须要配套。这两方面,最起码需要资金15万元。
俗话说“银子钱 硬头货”,老葛手头没有那么多钱,这让他犯了难。
就在老葛踌躇满志的时候,村党支部向他伸来了援手。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老葛得到了5万块钱的免息贷款。为扶持他的产业发展,村上也帮他多方协调,最终,通往牛场的毛路修成了。
2019年年底,葛邦林的标准化养牛场建成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
葛邦林说:“ 今年还想发展到七八十头牛,年底有七八十头牛可以出栏二三十头,毛收入就有三四十万块钱,净钱可以挣十几万块钱。现在已经建到这个样子了,想发展到150头左右。有150头的规模,可以出栏七八十头。”
随着牛场规模的扩大,葛邦林请来村里的村民来这里打工,带动他们增收。
房县尹吉甫镇沈家湾村三组贫困户周开云说:“平常的工作是割草喂牛、拾掇草,打扫卫生,工资去年牛少一点一个月1500元。
今年,因为工作量增大,周开云的工资也涨了几百元。今年一个月1800元,今年一年可挣两万多块钱,不能出去打工,在家里搞个事,挣一点是一点儿。
像葛邦林一样,目前,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增收脱贫,在沈家湾村已经蔚然成风。
房县尹吉甫镇沈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张从友说:“我们村像葛邦林这样的勤劳致富发家能手,村上还有很多,例如养牛、养鸡,我们村已经于2017年整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