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房县县委书记 蔡贤忠
房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全省深度贫困县。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紧扣 “两不愁三保障” “三率一度”标准,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进 “五个一批”工程,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累计脱贫退出48181户141281人,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今年4月21日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5年来,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8%,达到11109元;新建农村公路2056公里,总通车里程5472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客车;实施农村电力保障、宽带通信提升工程,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宽带通信网络全覆盖;实施易迁安置和无差别危房改造46844户,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36604户,户户住上安全房;兴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28处、分散供水工程870处,户户吃上安全水;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低保五保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先后接受中央扶贫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国家扶贫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估、新华社扶贫暗访、国务院扶贫督查、省扶贫成效考核评估和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
聚焦主攻方向尽锐出战打硬仗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谋划,尽锐出战,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一是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扣“准实”二字,牢牢把握脱贫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科学制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确保2019年全县整体摘帽,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二是着力构建攻坚体制。坚持统分结合工作推进机制,按照 “一总二十一分”的体系架构,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指挥长,县 “四大家”相关成员任副指挥长的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设置产业、搬迁、健康、教育等21个专项扶贫工作组,每组由一名县领导挂帅、一个职能部门牵头、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套政策支撑;乡镇建立战地指挥部,确保各项工作责任明晰、运转高效。三是全面压实攻坚责任。认真落实 “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和党政 “一把手”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推行县领导 “双挂点”、县直部门 “双包联”制度,选派913名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281支,选派“第一书记”281名,动员11090名干部职工、5837名教师、医护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等参与结对帮扶,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聚焦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抓推进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全力推进“五个一批”,持续抓好“户户走到、扶贫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不断夯实攻坚基础。一是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围绕“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劳动有收入”目标,以食用菌、中药材、黄酒、烟叶、茶叶、畜牧等扶贫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基地135万亩,山羊、生猪、肉牛等养殖规模达187万头(只)。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3493家,复制推广食用菌 “园区+”、中药材“三金链接”、黄酒“统分经营”等八大产业扶贫模式,带动3.8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全县扶贫产业覆盖率达到96%。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研究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巩固脱贫成果的十条意见”和“11211”产业到户政策措施,稳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产业发展、务工就业。扎实开展消费扶贫,着力推进房县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房县贡礼”销售。房县小花菇走进 “舌尖上的中国”,“武当道药”“房陵本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房县荣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采取 “进城进镇、进中心村、进中心福利院”集中安置方式,建成集中安置小区682个,搬迁安置23159户66897人。完善安置小区 “七个一”配套,加强搬迁户后续扶持,在中心村、集中安置小区建成扶贫车间 (作坊)607个,带动53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精准转移贫困劳动力5.6万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统筹推进贫困户、非贫困户危房改造无差别行动,9400户通过危房改造住上安全房。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完成精准灭荒4375亩,新建樱桃、黄桃等林果产业基地5.2万亩。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从贫困人口中累计选聘护林员8625人,年人均增收4000元。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落实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采取 “村办公助县补”方式,在边远乡村新建村级幼儿园42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2家,实现边远山区幼儿就近入园。优化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累计完成技能培训9701人次,全省就业扶贫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认真落实保障兜底政策措施,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健康扶贫 “985”政策,实现贫困人口县域内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推行 “专家团队服务下乡”和 “药品配送到村”,方便慢性病患者申报认定和取药。购买防贫保障保险,有效解决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发力补短板
聚焦短板弱项,下足 “绣花”功夫,狠抓问题整改,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一是推进 “双十”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累计统筹资金80多亿元,大力推动农村饮水、交通、用电、宽带网络、无线通信、卫生室等 “十个提升”,全面落实驻村帮扶、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社会保障等 “十个到村到户”,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非贫困户与贫困户共建共享、普遍受益。二是开展 “五大活动”,补齐帮扶质效短板。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扶、大产业、大宣讲 “五大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信访大起底、问题大清零”集中攻坚行动,推行帮扶干部带信访抓化解、带政策抓兑现、带措施抓落实、带档案抓核对 “四带工作法”,各级干部遍访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宣讲扶贫政策,落实帮扶措施,化解问题矛盾,提升群众满意度。三是开展 “四好”创建,补齐内生动力短板。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 “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文明新风,扎实开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创建,选树十大榜样,完善激励机制,发布红黑榜,群众忙致富、讲文明、爱干净、洁环境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人情新风经验入选中宣部十大典型案例选编。四是开展 “九个专项”行动,补齐 “两不愁三保障”短板。认真落实 《关于解决 “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指导意见》,把中央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国家和省扶贫考核、专项审计、专项督查反馈整改与全员普查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组建教育、医疗、房屋鉴定、水质检测、户籍核查、残疾人评定六个工作专班,开展产业就业服务、易迁危改、医疗健康、控辍保学、安全饮水等 “九个专项”行动,分类研究解决问题,确保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
聚焦严实要求夯实作风强保障
始终坚持严的要求、实的作风,推动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地落细。一是深入开展“进村住户、户户走到”。持续抓好“户户走到、扶贫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明确领导干部进村次数、住户天数,干部力量下沉到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县委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走遍全县69个贫困村,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发挥以上率下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干部脱贫攻坚实绩档案。按照“一人一档、分类建档”方式,建立干部脱贫攻坚实绩档案。采取差异量化评分和扶贫一线考察识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价,对作风务实、实绩突出、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干部,在提拔重用、评先表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上优先考虑,对畏苦畏难、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及时撤换、坚决问责。三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着力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认真落实干部作风建设“十个严禁”“五个一律”制度,坚决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运用大数据比对,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常态化约谈、通报机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