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黄杨村:村美业兴腰包鼓 小康生活有奔头

2020-11-03 16:29  

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李硕 报道:从进城一小时到如今只需20分钟,从烂泥路到沥青路,从大山上的土坯房搬进中心村的易迁小区,在家门口还能有稳定的收入,白鹤镇黄杨村从过去的偏远贫困村,逐步发展为如今村美、业兴、民富的美丽乡村,百姓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得到了全面提升和保障,《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展现黄杨村的蜕变。

建成通车的S477省道

交通一直是挡在黄杨村脱贫致富路上的“痛点”,“晴天灰大、雨天泥泞,且道路又窄又远”,这是以前的黄杨村百姓最苦恼的事情。脱贫攻坚路上,随着进村道路的改扩建,村内路面的黑色化,这条崭新的道路真正成为了方便群众出行的“致富路”。

“以前最长时间到县城要一个小时左右,现在这个S477省道建好之后,我们黄杨村到县城只要不到20分钟的时间”,市公安局驻黄杨村第一书记万宇说,如今有了便捷的交通,做什么工作都有优势了。

在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前,全村分布了大量的土坯房,大山限制了村民的发展,也让无数的父老乡亲无法摆脱危房的困扰。通过严格摸排,全村符合搬迁政策的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出了危房住进了新居。

易迁小区卫生评比流动红旗

艳阳小区是黄杨村最大的易迁小区,共安置50户居民,其中半数以上都是从偏远的大山上搬迁下来的。村民毛宏根易迁居住在天宝山脚下,土坯房一下雨就漏雨,如今通过搬迁住进了新小区,住房问题一解决,勤劳的夫妻俩更有劲头了,日子是越过越好。

“我媳妇就在河边食用菌厂务工,我就在门口做些木料小生意,挣不到大钱,反正小钱没少挣,每年都能挣个两三万块钱。”谈起如今的生活,毛宏根的笑容挂在脸上,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大有长进,电视、网络、热水器、冰箱什么都有了。

通过这一轮的易地扶贫搬迁,全村的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的安全、住的干净、住的舒适已经基本全部实现。村里面为每一户群众配套了菜地,搬迁小区里面通了电视、网络,新建了广场,小区定期开展卫生评比,通过“流动红旗”的方式管理好每家每户和整个小区的环境卫生。

村民在食用菌园区采摘香菇

脱贫攻坚不仅要住的好,还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了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有收入来源,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方协调,为全村引进了食用菌的市场主体,在村里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园。

走进黄杨村食用菌园区,烘烤间机器轰鸣,经过分类、剪掉香菇把、装盘之后,一盘盘香菇被送进烘烤房行烘烤。大棚内香菇长势喜人,个头大、品质好,在园区务工的村民们正拿着篮子和桶,分散在每个大棚内采摘食用菌。

“一天120元,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离家近晚上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正在大棚内采摘香菇的村民徐昌珍告诉记者。目前黄杨村整个食用菌园区共有74个大棚35万袋食用菌,即提供了务工就业岗位,也带动了一部分有能力的村民种植食用菌,同时还增加村集体收入。用工多的时候能用四五十个人,月收入最高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平均收入每人每月三四千元。

村民将种植的黑木耳通过王芳电商平台销售

除了食用菌产业,村里面还通过培训,由王芳牵头成立了专门的电商销售平台,全村百姓的香菇木耳、鸡蛋豆油、笋干蜂蜜都拿到王芳的合作社通过淘宝、微商等多种方式销售出去,不仅不愁销,而且好东西还能卖出好价钱。通过食用菌园区和电商平台的成立,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逐渐鼓起来了。

黄杨村经过脱贫攻坚几年的大建设,面貌大改观,安全饮水、电力通讯、教育医疗都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新建了能保障全村人饮用水的自来水厂,新建了黄杨小学。走进黄杨村小学,校园的每个角落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教室内孩子们正在一丝不苟的完成手中的绘画;操场上体育设施应有尽有,孩子们正在拍打篮球,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随着一批又一批支教教师的加入,学校不断接受外界的新知识、新理念。

黄杨村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篮球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支教教师罗琦说:“所有现在学生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其实都很好,现在学生各个方面的活动,不仅仅的数学语文,美术、音乐、体育各项课程都开展的很好的,虽然学生不多,但是他们在这里很快乐,既学到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环境变美了,生活富足了,产业车间办到家门口,村民收入有门路,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黄杨村正朝着小康的路上大步迈进。

记者手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比起前几年,黄杨村群众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原本住在山上的村民们搬进新房,不仅解决了电、路、水等基本生活难题,更实现了固定产业、有稳定收入。家门口能挣钱、村里有好的学校,让在家群众不再为照顾家庭犯难。好日子不是等出来的,在黄杨村采访时,我看到了一个个满怀希望的身影忙碌着,他们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成为房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牢固根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