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长流润城乡 绿色发展意正浓 ——房县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纪略

2025-08-14 09:31  

水城互融,绿意葱茏。

盛夏的房县,万物勃发。循环经济产业园内机器轰鸣,再生铝棒在挤压机中蜕变为各种型材;长峪河畔,志愿者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西关印象街区,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非遗传承人挥舞木勺搅动酒曲,《诗经》吟诵声从古朴宅院传出……从工业车间到田园河畔,从老街深巷到山野林间,这座浸润在《诗经》文化中的小城,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在秦巴山脉间绘就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循环“生金” 产业链上的价值跃迁

深耕合成生物黄金赛道。记者 刘昆 摄

8月3日,在房县鑫资集团旗下一家子公司的拆解车间里,复印机、打印机、微波炉等废旧小家电堆积如山,等待被拆解、分流、提炼,最终变废为宝。“我们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设立5317个回收点,每天约有1500吨废旧小家电从全国各地被送到这里。”湖北鑫资再生资源集团董事长赵津龙表示,循环产业上游稳定、成本可控,以此为依托,该县制铜、制铝、塑料产业蓬勃发展。

循环经济蓬勃发展。记者刘昆摄

赵津龙介绍,循环经济产业可分为四步:原材料回收、熔炼金属锭、半成品提纯、产品深加工。以前,鑫资集团主要做前三步,利润低,现在突破发展第四步,进行深加工,提升利润率。

在湖北天为铝业车间,一根根海碗粗的铝棒经过挤压、冷却、整形,变成各种型材。“这是我们2023年合资成立时没想到的场景。”该公司总经理廖王航看着生产线感慨。这家由鑫资集团与能发集团联手打造的企业,于今年2月引进铝挤压行业龙头企业专业团队,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开始生产汽车散热器、气缸等工业型材,直供东风、比亚迪、金龙等汽车头部品牌,利润率约12.5%。

天为铝业的蜕变,是房县循环经济“链条式”发展的生动注脚。产业链的延伸让“废料”持续增值。在房县北城工业园,新能源电池拆解项目建设已经接近尾声。该项目负责人常超介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95%,已进入附属设施收尾阶段,预计1个月内将全部完工。

该项目占地面积250亩,除了建设标准化厂房,还将购置先进环保处理设备及拆解设备85台(套),主要拆解镍氢电池、钠硫电池、二次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等5个种类。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推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迈向规模化,为绿色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房县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郜国庆介绍,该项目是大件电池拆解,弥补了循环经济拆解空白。

作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鑫资集团已布局13个子公司,形成年产9万吨黑铜、13万吨再生铝、100万吨再生塑料的规模。2024年,集团年产值达247亿元,但赵津龙并不满足:“以前集团做回收、熔炼,利润率仅2%;现在向深加工延伸,工业型材利润率能达15%。”为此,该集团投资60亿元建设的年产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产品含铜量达99.99%,计划2026年投产,将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等高端领域。

如今,占地4000亩的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已集聚19个项目,其中11个建成投产。今年上半年,该县循环经济产值达170亿元,同比增幅达20%。“下一步,我们将筹建房县循环产业研究院,围绕铜铝下游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争未来3年达到千亿产值规模。”房县工业园区循环产业帮办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朝暾说。

从昔日的贫困农业县到如今的循环经济高地,房县用实践证明:当资源循环起来,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

科创“破壁” 小菌种里的产业“革命”

5月8日,在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湖北佶凯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人头攒动。该公司首席运营官周全举起一瓶白色颗粒,向围观者介绍:“这不是普通洗衣粉添加剂,是能‘啃食’血渍的‘蛋白酶战士’,10分钟就能分解顽固污渍。”这款直径不足1毫米的碱性颗粒蛋白酶,看似不起眼,却蕴藏着打破国外垄断的力量——它是湖北省唯一生产的高端酶制剂,2024年9月正式投产,一举终结了国外企业对洗涤用碱性蛋白酶长达20年的技术垄断。

时间拉回2022年,房县籍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带着顶尖科研团队回到家乡,在房县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启了一场科技攻坚。彼时,国内洗衣粉、洗衣液生产所需的酶制剂80%依赖进口,一公斤售价高达几十元至上百元。“我们不能一直被国外牵着鼻子走。”邓子新团队成员们憋着一股劲,在分子结构改造、发酵工艺优化等“无人区”日夜攻关。为找到酶蛋白结构改造的最优解,他们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为优化发酵参数,他们反复调试温度、湿度、营养物质配比,最终摸索出一套高效生产工艺。2024年9月,颗粒碱性蛋白酶产品成功下线,各项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走进佶凯星房县生产基地,100多亩的厂区里看不到密集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3层楼高的全封闭罐体。“这里面‘住’着我们研发的新菌种,从上海运过来后,在发酵罐里‘吃’氧气和营养物质,代谢出酶。”该基地负责人曹铁忠介绍,整个生产过程由机器自动控制,加料、监测、提纯全流程智能化,仅需60多名工人就能实现满负荷生产。目前,该基地3条生产线每年可产出2万吨液体碱性蛋白酶和1万吨固体碱性蛋白酶,可满足全国10%的洗涤剂企业需求。2025年春节刚过,企业就接到两笔大额订单,发给几家大厂的样品也收到正向反馈,“随着内切蛋白酶、中性纤维素酶等新品量产,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他说。

科技创新的磁场正在形成。佶凯星与上海交通大学、湖北大学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打通产学研链条;房县从上海、天津引进20多名合成生物领域高端人才,在上海金山区设立研发中心,形成“研发在沿海、转化在房县”的格局。4月28日,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在房县召开,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汪敏燕坦言:“房县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前瞻布局与突破性成果,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在北京科博会上,当德国客商得知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时,竖起大拇指称赞:“以前我们卖技术,现在你们卖标准,这就是中国速度。”

新酿“焕彩” 千年佳酿的“青春蜕变”

“千年黄酒”成富民产业。

6月19日,日本大阪世博会湖北活动周“十堰日”现场,房县忠和酒业生产的“东方干白”黄酒吸引众多国际友人驻足品鉴。这款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产品,与以前大家印象中的黄酒大不相同。“是标准和科技让千年黄酒焕发新生。”房县黄酒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崔路露的感慨里,藏着一段房县黄酒产业转型的艰辛历程。

房县黄酒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时期就被称为“封疆御酒”,但长期以来,农户自酿的黄酒因“无标准、无检测、无品牌”,陷入有历史、无市场的困境。城关镇三海村村民邓平对此深有体会:“以前酿的酒进不了商超,只能在路边卖,一年挣不了多少钱。”转折始于2017年,房县相关部门制定黄酒生产工艺、安全管理等标准,指导各村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创新“大证管小证、一证管多坊”监管模式——由合作社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达到标准后即可“挂靠”,实现“统一糯米小曲、酿酒器具、质量标准、包装标志、品牌宣传、产品定价”。邓平的酒坊首批通过改造,2024年销售黄酒1.5万公斤,产值超30万元。

科技赋能让黄酒产业发展突破瓶颈。由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领衔,组建房县黄酒产业研究院,攻克控糖、灭菌、保鲜等技术难题。湖北庐陵王酒业投入近千万元,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将生物灭菌保鲜法融入发酵工艺,彻底解决黄酒“易上头、难运输”问题,研发的“不是事”气泡黄酒,2025年单场直播销量突破5000瓶,成为市场的新宠。忠和酒业推出干型、半干型黄酒,2024年7月,其“周楚御贡酒”蝉联“湘鄂赣渝闽桂滇粤”八省市酒类质量检评会金奖,今年6月在大阪世博会签下1450万美元销售合作协议。

如今的房县黄酒产业,已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该县黄酒生产企业达17家,总酿酒户超1.7万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2024年该县黄酒总产量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2025年上半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8亿元。

黄精变“黄金”。

产品矩阵日益丰富:面向年轻群体推出气泡黄酒、鲜爽黄酒,适合养生群体的黄精黄酒、桑葚黄酒,服务商务场景的高端定制酒,让千年佳酿在不同消费场景中绽放光彩。“我们每年预算3000万元支持科研攻关、营销推广,目标是让房县黄酒走高端化、年轻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道路。”房县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精准推送营销信息,黄酒产业正加速向“百亿目标”迈进。

清流“润城” 文明河畔的生态答卷

7月28日清晨,南河房县野人谷镇驼鱼河村河段,75岁的老党员余行全手持网兜沿着河岸巡河,不时弯腰打捞河中的漂浮物。这个坚持了十年的习惯,让他成为村民口中的“最美守井人”。“我们房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这水咱得护好。”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房县人民对守水护水的深刻理解。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房县把“文明河流”建设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构建“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全民参与+产业兴水”治理体系。在大木厂镇君地河,镇党委建立“党委牵头+支部落实+党员带头”三级机制,130名党员组成党员护水先锋队,在28.7公里河道沿岸设立“党员责任段”,每周五定期巡查。2025年上半年,该镇完成10公里河道疏浚,清理淤泥1.2万立方米,建成2座村级污水处理站、18个污水微循环处理设施;水清了,产业也活了,该镇发展设施蔬菜1000余亩、茶叶8350亩、优质红薯5000亩,培育规模化养殖场3个,肉牛存栏量超6000头,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科技让管护更精准。化龙堰镇马尾河用上无人机进行巡河,高空全景巡查,弥补传统巡河在视野、效率上的局限。该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厂,居民污水经处理后流入人工湿地净化,再返回到河道形成闭环;在千亩蔬菜基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设立农膜回收点减少面源污染;通过“党支部+市场主体+基地+农户”模式,该镇设施蔬菜规模突破2000亩,带动3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全民参与让爱河护水成风尚。房县将每月第一个周一定为“清洁房县日”,每周五开展“洁美家园”活动,4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带动3万多名群众参与守水护水。退役军人“南水北调守井人”志愿服务队开展48次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垃圾380余吨;窑淮镇长峪河村50余名志愿者组成服务队,雨后自发清理河道垃圾;五台乡推行“护水行为积分制”,群众通过举报污染、参与清淤获取积分,可在“绿币”兑换平台换生活用品。“现在大家看到垃圾都会主动捡。”窑淮镇淮水村保洁员杨文林介绍,村民制订的《护河公约》成了“乡土法规”,1000余米河道清理后,如今成了休闲好去处。

房县辖区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地表水和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一条条清水河不仅承载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庄严承诺,更串联起茶园、菜园、产业园,成为滋养民生的“幸福河”。

诗画“共生” 山水人文的价值密码

7月5日,房县西关印象街区迎来陕西首趟“西十旅游专列”的800余名游客。在《诗经》吟诵声中,游客们漫步青砖黛瓦的街巷,在关雎广场、鹿鸣广场感受“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的意境,体验黄酒酿造、漆扇制作等非遗项目。“没想到《诗经》里的场景就在眼前,这种穿越古今的体验太奇妙了。”西安游客王女士感叹道。

房县手握“诗经”“黄酒”“野人”三张名片,近年来,该县通过“文旅+百业”融合,让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2025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游客10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8.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3%和11.97%。在青峰大裂谷景区,亚洲首个断层漂流项目成了“网红打卡点”——4.8公里河道、168米落差,3段水泥道、6个戏水调整区及20余处激流险滩,让游客尽享刺激与清凉,今年6月入选“湖北十大漂流目的地”;在窑淮镇陈家铺村,依托林下黄精种植,建成黄精博览展销中心、研学基地,2024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今年1至5月接待研学学生2万余人次,黄精茶、蜜饯等衍生品销售额超1000万元;在西关印象街区,20余项非遗项目“安家落户”,3D投影让《诗经》篇章映在古建筑上,VR活字印刷让游客亲手体验“排版”古籍,该街区今年获评“2025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

参加2025全国大学生诗经文化研学夏令营的学子在青峰大裂谷拍照留念。记者刘昆摄

全域旅游格局加速形成。房县编制《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一区两带”全域旅游格局和“一核三带五区”县城文旅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湖北“神武峡”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武当山—房县康养休闲两日游路线,与武当山、神农架联动引流超2万人次。打造“四季房州”品牌:春有“三月三”民俗文化展演,夏有避暑纳凉季,秋有诗经黄酒文化月,冬有温泉康养游。房县在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西安市设立旅游办事处,开展15场文旅推介活动,接待旅游团队50余个、研学团30余批次,让“千里房县诗酒远方”的品牌越叫越响。

文旅融合带动民生改善。西关印象街区带动300余户商户创业,年销售额超2亿元;窑淮镇发展茶旅融合,建成3A级窑淮窑旅游景区、8公里茶叶景观带,3.5万亩茶园年产值达2.56亿元,带动600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归心书院”“云来简舍”等艺术家创作基地落户,为乡村注入文化活力。“游客来了,我们的茶叶、黄精等农特产品更好卖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陈家铺村村民林大爷笑着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