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一直想成为一个天明人,今年秋天,这个夙愿终于成为现实。
与天明小学最初的渊源,要追溯到1991年。那时我还在房县师范读书。那天我们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全校师生参观雷天明革命纪念馆,当时对这位本乡本土的革命前辈感受特别深刻。在纪念馆旁边,我们看到了一所古色古香的学校——天明小学。作为山妹子的我,当时一心想留在城关任教,就不由得发出慨叹:我要能分到这所学校该多好!然而分配原则却是从哪儿来就回哪儿去。我被分配回到偏远的老家。26年过去了,几番努力,几经周折,我终于成为天明小学的一名教师。
时光荏苒,恍然已至中年。从乡村来到县城,又是在这样一所极富历史文化色彩,知名度较高的学校,我深感蹉跎岁月,跟不上步伐。在紧追慢赶地开展工作之余,我总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探访天明小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去了解天明小学办学的特色和管理的模式,也在想象着“天明”光明的前景。
天明小学的历史源流——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红色的文化底蕴
又是一个秋雨霏霏的周末,我接到学校的通知,今天到学校去帮忙整理档案,为城关镇写地方志所用。我很高兴,我正想比较系统地了解一下天明小学呢。
天明小学建于民国22年,当时校名为“房县县立西关小学”。1939年春共产党员雷天明回到房县,在共产党员庞俊的帮助下,以组织合作社和教书为掩护来到西关小学,他在这里任教期间,组织师生阅读革命书籍,成立歌咏队、晨吼队、演唱革命歌曲,排练抗日救亡戏剧,积极为进步报刊撰稿,吸收进步青年学文化,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房县地下党组织,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46年,雷天明任鄂西北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专员和房县县长,为掩护突围部队的转移被害。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教育后代。发展革命老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加快四化建设,1984年9月1日,中共房县县委、房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雷天明同志生前从事过地下革命工作的地方——房县城关镇第二小学更名为“天明小学”。聘请张云冕、余林两位革命前辈为天明小学名誉校长。1987年,县委、政府决定筹办“雷天明烈士纪念馆”,馆址设在天明小学,向广大观众再现那个难忘的岁月,重睹天明烈士血染的风彩。1989年元月10日,值房县解放40周年纪念日,天明烈士纪念馆举行开馆揭幕式,省、市、县各级有关领导,房县驻军代表同雷天明烈士的亲友及天明小学师生千余人出席了揭幕式。天明纪念馆建馆20余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县内外中小学师生,驻军指战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等社会各界人士10余万人次,成为市县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011年7月,学校在县纪委、教育局关心支持下,投资近6万余元对天明纪念馆进行建馆以来首次全方位整修,增设了红色文化墙,学校以纪念馆为依托常年开展红色教育,开发红色教材《天明之源》,组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2016年12月全市德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红色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接收了全市的参观。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先后接待了省、市、县各类参观近10000余人,先后被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授予“党员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于2012年12月被市纪委、市监察局授予“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房县县委确定为“房县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为我县的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翻开天明小学十年来的大事记要,一件件一桩桩清清楚楚记载着天明小学飞速发展的历史。学校组织和参加了各种活动,荣获了很多称号。真让我眼花瞭乱。在这里摘录几条:2006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片《中原雄狮》摄制组来我校进行实地拍摄;2014年4月5日,天明小学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清明节系列活动;2015年1月13日,房县天明小学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手拉手”活动启动仪式;2015年3月4日 天明小学整体搬入新校区。这些都是天明人心血和汗水的印记。在这里我看到了天明学校的教育精髓,我的内心波澜起伏,心潮翻滚。
天明小学已走过了不断发展的84年,84年的风霜历程,84的成果辉煌。建校八十多年来,学校不断继承与发扬先烈们“坚苦卓绝、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明理启智、放飞梦想”为办学理念,以“红色传承、绿色浸润”为办学特色,把“给孩子美好童年,给学生坚实起步”作为育人目标,努力争创安全文明校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开展红色教育及忠孝文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稳步推行。学校常年以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天明纪念馆为依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校各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目前,以王群华为校长的新一届校委会领导班子正豪情满怀,团结一心,将秉承前辈“坚苦卓绝”的创业精神,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特色办学——发扬光大的天明品质
经典的建筑 和谐的氛围
来到天明小学这些日子,我发现天明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天明的建筑风貌,天明的人文精神,天明的管理模式,天明的校园文化品位,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这些清新的浪潮冲击着我,猛烈地推动着我奋力向前,涌向一个花红柳绿的彼岸。
从西河拱桥沿老街向西行,大约两公里左右,,远远地你会看到一个桔红色的建筑群,这就是天明小学。这种色调,是各级分管领导和设计师们精心考虑和深入探讨才决定的。一方面,昭示着对革命先烈伟大精神的传承。这种色调蕴含着欢快活泼,富足而幸福的感觉。能激发人的活力与向往,有深邃的情韵却含而不露,有火热的激情却恬静柔和。这不正体现了新一代朝气蓬勃,如红日喷薄而出吗?
有人说,从空中鸟瞰天明小学,学校的造型犹如一个宫殿的“官”字。这让人们产生很多有趣的遐想和论说。天明小学新建的大门豪放大气。由八根四层楼高的柱子撑起,巍然屹立,彰显着一种神圣威严的气魄。还有一个特色是几栋教学楼之间都有半封闭的天桥相连。在下面仰望,天桥上的行人宛若仙子,飘逸又浪漫。天明最具特色的设施是室内高标准的篮球场,这是房县第一个室内篮球馆。自2015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承办了很多次篮球比赛,吸引了很多爱好者慕名而来。天明小学的每一个角落都养花种草,漫步天明校园,犹如走进了一个幽美的园林。在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下,天明小学以崭新的面貌,完善的设备,唯美的布局,和谐的氛围,映亮了人们的眼睛,点燃生命的激情,放飞孩子的梦想。
心怀好梦,步履匆匆。
走进天明学校,你看到的是老师们夹着书本,步履匆匆地走在天桥上、走廊上,几乎没有人在场院里闲庭信步。这就是天明人的快节奏。天明的老师们都有一句心语:我为天明而自豪,也要让天明为我而骄傲。门口的标语牌上写着:选择天明,成就明天。这“天明”与“明天”的韵律很美。我觉得这对天明的学生和老师都有启示。这里是孩子们成长成才的摇篮,也同样是老师们不断进步的训练场。
我看到学生们一到学校,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老师们在学校的时间里,也一直是忙忙碌碌。真可谓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啊!在办公室里听不到与教学无头的闲言杂语,听到的只是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的讨论,看到的是专心致志的备课,改作业。那份倾情,那份专注,体现了天明人学者般地文化素养和教育风范。
研课磨课 你追我赶
方诗军校长分管教学工作。他在吃透了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1335”的教学模式,这几个简单的数字,明确地提示了教学重心与思路,给老师们一种有力的导向指引,一种归纳和强调。尤其对于走上教学岗位不久的新老师和大批来到天明实习取经的实习生更有意义,帮助大家快速找到路子,顺利步入教学的光辉殿堂。
天明小学的听评课活动是一直贯穿于整个学期始终的。每个周每个年级每个科目都要开展听评课活动。这让我感觉到浓浓的教研气息,不敢有丝毫怠惰。每个讲课的老师都要先试讲几次,在小组内细细研磨后,再讲公开课。真可谓是掰开了再合拢,揉碎了再整合。研讨会上大家讨论得那般热烈,又那般开心,让每一个人都变得开阔而振奋,充溢着研究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凝成了一股合力,推动着每一个“弄潮儿”向前搏击。我深切感受到天明人身上那种永不停步、追求不止的冲力与闯劲,这种战斗般的豪情壮志,不正如革命者对信仰和光明的执著吗?
爱心广博 真情滋润
每次放学在送路队或在路口值日时,我总会看到接孩子的家长们在一起聊天,听到他们对天明老师的赞语:“天明的老师都很爱学生”、“天明的老师们真热心细致”、“我们的孩子回家了总是说他们老师好”。听到这些话,我心里真是甜滋滋的,我为自己属于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而自豪。
天明小学近年来生源富足,几乎涵盖了房县的各个乡镇,本辖区的学生还占不到一半比例。这大部分同学都是因为天明的口碑慕名而来。这些边远山区的孩子,在城关镇大多缺少直接监护人,缺少亲友的关爱。内心总有些空洞。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家长在外打工,孩子就寄读在亲戚家。有的是爷爷奶奶照顾。隔代宠溺,孩子容易变得贪玩不上进。这样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老师们多一些爱护和教导。天明的老师们总是不遗余力,用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去温暖和指引。让阳光照进孩子的心空,让雨露滋养孩子的心田。有的老师的家离学校有点远,再加上总觉得有做不完的工作,就干脆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办办公室里,吃早晨吃剩下的一点馒头,喝点开水,就算一顿中午饭。其他老师都会点赞:还真是下功夫啊!诚然,教学工作是一个良心工作,知识是一个无边的海洋,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也是博大精深。就是说教师的工作是繁多的,就看你怎么去做。有一个女老师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们总是把别人的孩子当成了我们自己的孩子,而我们自己的孩子似乎又像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见天明的老师们对学生的那份责任心是多么强!那份爱有多么真挚!老师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天明是孩子温馨的家园。
家校携手,共建联教大桥。
开学的第一节课,学校就要求各班学生详细地写出自己的家族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随后建表造册,包括家长的身份证号都要求写进信息库里,以前在乡镇学校都没有登记这个方面的。学校要求各班都创建一个与家长联络的“班级交流群”。不少家庭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加入了。这么近百人的一个大群,大家围绕教育孩子展开讨论交流,沟通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还有分享教育方法和励志好文的。可以说,很少有别的什么群有家校群交流得这般热烈,话题如此丰富,经久不衰。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成长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应该是多方位的。教育孩子的事应该是大家的事,是全社会的事。尤其对于童年和青少年这种精神断乳期的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合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天明小学还设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家长委员会。由各班推选出素质较高的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定期邀请大家开参加活动,召开各种会议,共同研讨,提出教育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更加有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提高。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每天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们,总会在门口,在路边和老师热情地问候交谈,谈孩子,谢老师。似乎有说不完的事情。那些常年在外地打工的家长,非常想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状况。老师们就和他们在网络上单独聊天,及时汇报。各班详细记录了留守学生的信息,给予他们更多更细一些的关爱和指导。补充他们爱的一些空洞,让他们长成“阳光少年”。
我们深知,祖国把培养接班人的重任交给学校,家长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老师,这份工作是如此特殊,如此神圣和崇高。我们即使付出全部的所有,也不能辜负了党和人民。
展望前景——“天明”的明天更亮丽
纵观天明小学的发展史,是一部浓缩了的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鲜明的特色:扎根沃土,胸怀蓝天;勇于开拓,不怕困难;爱心博大,乐于奉献。这不正是雷天明、贺龙、邓中夏等革命前辈伟大精神的传承吗!在革命战争时期,这些精神是革命胜利的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同样需要这些精神去支持,去促进,去发扬光大,去创历史新高。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梦,是一个光辉灿烂的美好愿景。它有力地调动着和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为之求索,为之拼搏。天明小学的老师们正是在这个梦想的鼓舞下,全心全力地去培育幼苗,涵养花朵。让理想之花娇艳眩目,让未来的栋梁参天伟岸。
结语:天明小学点燃了我心中的一团火。我发现自己青春犹在,激情满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教也无涯,学也无涯。我要用满怀的热情,高远的追求,脚踏实地地工作,才对得起这无比荣光的职业,才对得起天明小学这块肥沃的厚土。
(作者系房县天明小学教师 吴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