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牢牢捧手中 ——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创业扶贫工作侧记

2020-10-21 08:54  

以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

十堰日报讯  记者 平慧 通讯员 郭忆  报道:地处秦巴腹地的房县,素有 “诗祖故里”“诗经之乡”“黄酒之乡”“香菇之乡”等美誉。然而,却因版图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因素制约,成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湖北省深度贫困县。

如何走出贫困?如何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如何摘掉贫困县帽子?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房县人社部门坚持以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从就业创业中寻找突破口,通过建机制、近就业、输技能、搭平台、促创业、强带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创新举措,不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努力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形成了就业扶贫长效机制。2017年,房县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示点县;2018年8月,房县人才创新创业超市被确定为省级优秀超市、十堰市示范超市;2019年12月,房县被省人社厅授予 “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县”。2020年4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房县退出贫困县。

找“饭碗”,就业扶贫有高度

房县紧盯“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个目标,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成立县精准扶贫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项工作、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同时,在全县281个行政村配置精准扶贫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形成了政府主抓、部门负责、社会参与、村村有服务的工作格局,为就业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饭碗”到哪儿找?按照“保用工、稳就业、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房县扎实推进“七大工程”和“十个一批”方案落地。其中,“七大工程”以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创业帮扶、实习实训、品牌培育、转移就业以及权益保障工程为核心内容;“十个一批”即农业生产留住一批、产业进村消化一批、电商旅游影响一批、中微企业吸收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托底一批、技能培训稳定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能人大户帮助一批和灵活就业解决一批。

在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房县还把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作为重点人群,努力促进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确保其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让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能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使其至少掌握一项就业创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让建档立卡“两后生”全部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实现100%全覆盖。

端“饭碗”,激活就业有力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把精准扶贫工作推向深入,房县不断加大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力度。

创业担保有贷款。加大对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实施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创业者创业初期资金困难,激发有志之士创业热情。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8笔2550万元,扶持自主创业158人,带动就业1341人。

技能培训不“打烊”。一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计划。房县原有定点培训机构5家,目前已引进潜江市慈卫职业培训学校来房培训,拟发展农广校、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房县富民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等有培训资质的机构为新的定点培训机构,力争5至10家培训学校在房开展技能提升、实用技术培训。今年疫情期间,依托国家、湖北省各类线上平台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线上创业培训3期155人。二是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019年以来,房县人社局适时开展美容师、家政服务、中式面点师、中式烹饪师等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壮大培训力量,引进湖北慈卫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与房县就业培训中心联合开展育婴员(月嫂)、中式烹饪师、中西式面点师、美容师、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为贫困群众铺设就业脱贫路。近年来,房县坚持“送服务上门,送培训下乡”理念,组织相关单位先后深入九道乡、姚坪乡、大木厂镇、沙河乡等偏远乡镇村组,把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提升群众就业创业技能,帮助群众就业创业。三是全面开展扶贫车间员工培训。自2019年以来,培训47家“厂房式”扶贫车间员工883人。四是组织企业新员工培训。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全县90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新招员工4319人,以工代训、以师带徒、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员工培训工作如火如荼。

公益岗位有统筹。为把“饭碗”端牢端稳,房县出台《2020年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使用方案》,统筹全县护林员、交通协管员、道路养护员、乡村保洁员、光伏安全员等公益岗位11156个,兜底安置未脱贫户、脱贫边缘户、监测户等就业困难人员,助力脱贫攻坚,兜牢民生底线。

守“饭碗”,创新模式有深度

在房县青峰镇新城小区里,一排位于一楼的门面上挂着道诚鞋业、雄耀体育、兄弟电子等多个扶贫车间牌子,每天有120多名员工在此上班,有的员工甚至就住在楼上。

这种“上楼居住,下楼就业”的形式,让留守儿童不再远离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贫困户可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门口务工,每天务工收入在50元至100元之间,熟练工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房县,扶贫车间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近年来,按照集中与分散、车间与作坊、工业与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该县将就业扶贫作为推动扶贫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整合生产要素,积极探索产业脱贫新模式,提高就地就近就业承载能力,引导企业把扶贫车间办到乡镇和村组,确保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劳动有收入”。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扶贫车间146个,涉及电子科技、清洁用品、服饰、鞋业、农业、酒业、体育用品、园林、卫浴、药品、五金、汽车配件等行业,累计吸纳421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471人,人均月收入1800多元。如今,建在田间地头和贫困群众身边的扶贫车间已经成为推进工农产业融合,助力房县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强“饭碗”,乡村振兴有广度

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大打“亲情牌”“资源牌”,连续四年召开“房县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大会”,出台一系列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吸引一批优秀企业家、在外能人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张安明就是房县返乡创业能人代表之一。他是大木厂镇东河村人,15岁便外出务工,经过艰苦奋斗积累资产数千万元。2015年,响应家乡精准扶贫号召,他返乡先后在大木厂镇成立牵亿肉牛养殖合作社、东城工业园创办湖北雄耀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能人引路,有效激活农村发展一池春水。自2015年以来,张安明一手创办的合作社,带动周边21户贫困农户养殖肉牛,吸纳本地贫困户116户发展牧草及青贮玉米种植,户均年增收万余元,年均带动务工280人次,为社员年分红58万元;他经营的新公司,在大木厂镇、化龙堰镇、青峰镇、窑淮镇开办4个扶贫车间,累计招工近300人,其中贫困群众200余人。

就业扶贫拔“穷根”,幸福饭碗端得稳。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房县还将继续用担当、创新与实干的勇气和魄力,书写更圆满的民生幸福答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