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和物质载体,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房县位于秦巴山腹地,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好山好水好生态,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锚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县”定位,激活丰富的山水资源,加快构建绿色高效特色产业生产体系,推动产业龙头做大、加工升级、品牌做响、产业融合,切实把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民生福祉。
一、房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成效
(一)企业循环化节能改造
房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建设循环经济千亿产业集群。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5家,已落地投产项目10个。这些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
房县统筹推进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做好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生态修复。近年来,房县成功申报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补助资金项目2个,以“双重”项目为依托,完成封山育林1.25万亩,退化林修复11.5万亩,水保措施160处,完成投资8300万元。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生态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房县深入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分类收集运输一体化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6个乡镇生活垃圾清运至焚烧发电厂处理,剩余4个乡镇生活垃圾也将逐步转运至焚烧发电厂处理。资源化利用率达73%,县城品质持续提升。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发展难题
(一)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认可度不高,生态金融政策支持不足。目前,我县仍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企业承担绿色低碳发展主体责任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绿色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二)缺乏多层次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生态产品交易种类较少、覆盖面低,难以突破地理局限实现更大范围生态产品的供需精准对接。当前,房县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的最大优势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各类环境权益,尤其在林业碳汇方面,但是缺乏要素市场交易平台和专门的环境权益类资产收储交易机构,导致参与面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够。
三、财政支持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发展谋划
(一)抢抓先机,发挥资金作用。一是抢抓国家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政策机遇,切实加大政策研究力度,与省市多层次、常态化沟通对接,全力做好资源环境类项目资金争取工作;二是支持配合相关绿色低碳产业或项目,在符合政策投向和规定用途前提下,做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等的项目申报,同时加强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二)完善机制,促进市场交易。房县将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通过扩大生态产品交易种类和覆盖面、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等方式,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创新方式,推动绿色金融。房县将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拓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和规模。通过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和物质载体。在未来的工作中,房县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和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刘春佳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