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烟农挑上“金扁担” ——房县九道乡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10-21 08:59  



考察烟叶基地



察看烟叶长势



工人修整梯田



晾晒烟叶



烟叶加工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邢伟 陈翔宇 报道:一片烟叶,让山村充满了生机,还让烟农脱了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记者走访房县九道乡多个村看到,无论是高海拔山区,还是丘陵地带,种植烟叶的地方都成了富饶之地。

“我们不能脱贫即安,而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金扁担’继续攻坚,加快推进烟叶产业现代化建设。”九道乡党委书记刘太兵说,烟草产业是全乡脱贫的主打产业之一,要通过现代化建设,让乡亲们享受更多红利。

田间地头 “金叶”飘飘

九道乡位于房县西南边陲,距县城157公里,是全县最边远乡镇。面对九道乡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土质薄、地力差、困难群众脱贫难的实际,如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一直是该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九道乡党委、政府凝聚民意民智,广泛调研论证,从2005年起以 “烟叶兴乡”为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培植壮大烤烟、水电、绿色特产等支柱产业,以蓬勃发展的脱贫产业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在九道乡,有这样一个共识:只要种好烟,就不会贫困。种植烟叶是快速脱贫的一个途径。

面对国家对优质烟叶的收购价上调、低次烟叶收购价降低现状,该乡干部群众既欢欣鼓舞,又感到烟叶生产压力。为解决好这个难题,免去老百姓后顾之忧,该乡成立烟叶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让乡驻点干部带村 “两委”干部和烟站技术员,分村逐户走访辖内9个村31个村民小组,宣讲补贴及收购政策,包片包户签订烟叶种植合同,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让种烟农户吃下 “定心丸”。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时间,九道乡烟叶产业突飞猛进,全乡烟叶产量达到2.1万担,产值2850万元。 “烟叶产业规模较大、涉及面广,且烟叶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极大推动了就业扶贫和创业扶贫。”该乡有关负责人介绍,烟叶生产已成为九道乡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乡村小道四通八达

九道梁,弯弯绕绕九道山梁。2015年以前,全乡32个自然村中有15个村不通路,住在山上的烟农理发、买米都要步行三四个小时。一些老人因为不通路,七八年没有出过村。

高山险峻、地广人稀。为让烟农们种得舒心、运得安心、卖得放心,从2016年开始,新一届乡党委班子开始实施 “村村通、组组通”工程。

平地修路很简单,但对于崇山峻岭中的九道乡来说,山崖修路必须开山炸石,投资巨大。为此,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长期往返于九道乡至房县城关镇157公里的山路上,借助精准扶贫东风,向上级 “争”指标、 “要”项目,一点一滴延伸九道乡的 “毛细血管”。

2017年九义路扩改建工程正式开工,这一天成为几代九道乡人民欢喜的日子,意味着九道乡经济社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工程建设过程中,扶贫干部下村要摸着山梁、猫着腰过卡;烟农拉烟过称要起早贪黑、限时通行。尽管环境艰苦,但大家都很兴奋,都期待着“天堑变通途”。

5年来,该乡累计在绝壁上新辟毛路21公里、窄路加宽13公里、硬化路面102公里,每个村都通了5.5米宽的硬化路,3个村实现了户户通路。

百姓腰包鼓了起来

五年来,九道乡党委坚持围绕 “烟叶兴乡”的总体目标,狠抓烟叶生产。截至2019年,全乡发展烟叶9500亩、烟农总收入达2850万元。

每年成倍增长的数据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扶持,更离不开全乡干部群众辛勤付出。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扶贫干部把入户帮扶与烟叶发展相结合,凭借烟种免费、机质土费用减半、物资补贴等 “订单农业”的显著优势,以大力发展烟叶种植为突破口鼓励贫困户甩开膀子、迈开步子,用勤劳实干实现脱贫致富。

咸池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民老郑从2007年开始种烟,夫妻俩辛勤劳作将一儿两女养大成人,于2017年底脱贫。去年仅烟叶就卖了11000斤,兑现14万元。

“今年发展了50亩烟叶,还养了1头牛、2头猪、200多尾草鱼。”当问起今后产业规划时,老郑乐呵呵地说,明年再弄一个大烤炉,扩种30亩烟叶。

截至目前,烟叶产业已成为九道乡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主导产业,群众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0881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下。

“九道乡是湖北中烟 ‘原收直调’试点乡镇,也是全县第一大烟叶生产乡镇,这一 ‘闪亮名片’的打造离不开勤劳善良的人民,更离不开历届党委政府几十年如一日的只争朝夕、默默付出。”房县九道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瑞说,下一步,要靠科技发展优质烟,坚持科技统领生产,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推行智能化管理,让烟农挑上 “金扁担”,种出“黄金叶”,走稳致富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