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乡朱家坪村易迁安置小区
沙河乡烟叶分拣车间
沙河乡五塘村肉兔养殖合作社
火光村香菇大丰收
五塘村盛唐梅花鹿养殖基地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邓丽君 雷钰祺 报道:沙河乡位于房县东北边陲,境内山峦叠嶂,是房县重点贫困乡。精准扶贫号角吹响以来,沙河乡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实做好产业脱贫大文章,带领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截至2020年9月,全乡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5户3690人,鹰嘴石、卢家坪、白沙河三个省定贫困村脱贫销号,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靠山吃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曾经,莽莽大山是沙河乡脱贫的“拦路虎”。如今,妩媚青山已成为沙河乡致富的“聚宝盆”。沙河乡党委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一山一品”大产业。
在沙河乡五塘村,全村40多户贫困户参与烟叶种植,全村烟叶种植面积达600余亩,依托烟叶脱贫致富;在朱家坪村,高山生态有机茶叶香飘大山之外;在鹰嘴石村围绕银杏、虎杖等药材种植发展中药材300余亩,带动贫困群众50余人;在白沙河村和田湾村,村里的山羊年年脱销……娃娃鱼、梅花鹿、野兔、黑猪、中华蜜蜂等系列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沙河乡撬动贫困大山的 “有力杠杆”,打开百姓“致富之门”。
山山皆不同,座座皆有色。食用菌产业是沙河乡靠山吃山打造出的主导扶贫产业。依托房县小花菇的品牌优势和沙河乡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条件,该乡大力打造“香菇小镇”,传统冬菇再加上新品种夏菇,让沙河的菇农四季皆忙,香菇种植遍地开花。村村建大棚、办合作社、建产业园,几年来全乡在25个易地搬迁小区建设食用菌示范园区15个,吸纳贫困户长期稳定务工300多户400余人,示范带动各村300余户1000余人自主发展,至2020年全乡发展食用菌达700万袋,年收益5000万元,纯收入达2100万元。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今年我发展了5万袋香菇,预计毛收入在35万元左右,因为我们这里的香菇质地比较好,除去本钱赚个18万元没有问题。”火光村三组贫困户张德军欣喜地说,2018年通过返乡发展食用菌产业,他家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实现了持续增收。而像张德军这样走上致富之路的,在沙河乡还有400余户。
提档升级,一锤接着一锤敲
靠山吃山,但绝不能 “坐吃山空”。沙河乡因势利导,把“扶贫车间”建在田间地头,以“政府+市场主体+园区+农户+金融”的发展模式,围绕小区建园区,聚焦舌尖上的美味,将全乡能人、贫困户、合作社连接在一起抱团发展,极大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产业能人带动力,全乡产业迅猛发展,彰显了沙河速度。
以绿水青山为后盾,沙河乡扎实推进基础建设“十个提升”,将城镇长远规划与当前脱贫提档有机统一,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和绿水青山宜人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全乡以中心集镇火光村为辐射,新建易迁小区25个,进中心村、进集镇安置1077户,集中安置率达98%,中心集镇的人口比过去增加了1/3。全乡投资500余万元,完成集镇7000余平方米的人行道彩砖更换,安装太阳能路灯66盏;投资600万元,完成集镇河道治理;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集镇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硬化通村水泥路13公里,通村公路提档升级;全乡12个村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生产动力用电覆盖率100%,电视宽带入户率达到95%;实现20户以上通组公路建设完成率100%;全乡12个村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并配套农家书屋及体育锻炼设施,推进四好创建,文明新风在乡村蔚然成风,实现了乡村大发展,美丽宜居更宜人。
浪潮滚滚,一浪更比一浪强
脱贫攻坚浪潮涌动,沙河乡始终逐浪而行,行稳致远。
与时俱进, “互联网+”插翅膀。为进一步推进全乡特色产品销售,沙河乡大力构建电商人才培训、农产品营销和农村物流等服务体系,通过引进物流快递、微商销售、网红直销等,建成沙河电商服务中心,提高了农民品牌经营意识,帮助贫困户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截至2019年9月,本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530万元,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了 “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兜底保障,幸福生活万年长。全乡以宣传和兑现为主线,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入户到人。聚焦教育扶贫,不漏一户一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2014年以来,全乡兑现教育扶持资金66.683万元,500余贫困家庭获得教育资助;聚焦医疗扶贫,“对症下药”拔“穷根”,2019年报销医疗符合范围费用442.5622万元,范围内实际报销均达90%以上;聚焦低保、五保、深贫户、边缘户以及特殊困难户,兜底保障,补齐短板。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实现兜底保障、应保尽保;聚焦就业创业,激发内生动力,累计组织培训千余人次,包括公益性岗位培训、扶贫车间培训、专业食用菌技术、烟叶、电商等。
千淘万漉虽辛苦,守住青山始见金。沙河乡已经翻过贫困的“老黄历”,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